总目
凡例
分类词目表
正文
宗教篇…(1)
原始宗教…(2)
道教……(17)
佛教……(42)
儒家神学…(83)
神鬼篇…(91)
古神话……(92)
神仙……(125)
鬼魂…(183)
精怪…(276)
术数篇…(399)
祭祀…(400)
卜签……(449)
征兆……(508)
禁忌…(548)
巫术……(574)
占梦……(585)
相术…(630)
命术……(682)
堪奥…(730)
丧葬……(781)
。。。。。。。。。。
原始宗教
神灵
【天】又叫吴天,中国古代最大最早的神征之一。天本意为地面之上的空间,天在古人心目中地位最高,权力最大,天不但控制着日月星辰、风两雷电、霜雪冰雹等自然现象和自然变化,而且主宰人类和个人的命运。
《尚书·泰誓》:“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不过,原始社会初期,没有抽象的天崇拜,只有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具体的天体和气象崇拜,大约到原始社会后期才出现诸神综合的天神群体,最后才演变为统管一切的吴天之神。
【命】又叫天命,即天神的旨意。天神的地位至高无上,天命亦不可违拗。《诗经·大雅·云汉》:“大命近止,无弃尔成。”《尚书·盘痰》:“先王有服,格谨天命。”《论语·季氏》亦载,孔子“畏天命”。古人受命主要通过祭祀活动,靠主祭的巫祝传达天意,但更多的情形则是统治者假托天命,推行自己的意旨。《尚书·盘庚》载,盘庚欲迁都于殿,便把迁都归结于天命,并以不从天意会短命来训斥那些反对他的臣民。《尚书·汤誓》载汤王伐夏前的誓词,起句便为:“有夏多罪,天命强之。”又,《仲鸡之诺》:“夏王有罪,矫诬上天,以布命于下,帝用不减,式商受命,用爽厥师。”皆托天命以言己志。
【上帝】亦称天帝、天、天皇、皇天上帝等。殷商时代产生的具有支配其他天上诸神的大神,殷商以后发展为高居于一切神灵之上、具有无限权威的最高神。般商以前的“帝”或“天帝”,一般都指具体的神。《山海
·经》中的“帝”,或为黄帝,或为炎帝,或为禹,或指尧。殿商的“上帝”
和周的“天帝”不是来源于自然神,不是天神的升格,而是商、周时期社会生活在宗教上的反映,是中国古代多神崇拜向崇拜一神为主神的阶段过渡的产物。般虚卜辞证明,上帝具有广泛而强大的神力。陈梦家《般虚卜辞综述》说:“卜辞中上帝有很大的权威,是管理自然与下国的主宰。”上帝神性,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两大方面。一是上帝支配气象上的现象,以影响人间祸福。这实际上是综合了原来人们所迷信的日、月、风、雨、云、雷等天上诸神对以农业为主的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力,并归于一个抽象的意志作用,称为上帝加以崇拜。一是上帝具有支配社会现象和支配社会统治者的神性。这实际上是鬼神崇拜、祖先崇拜的综合和升华,是人化神的综合和抽象。周以后,上帝的神性发展很快。上帝具有直接派遭国王的权威;上帝的神性与社会道德、政治制度的结合更加密切,更加系统化。宋、元以后,特别是明以后,上帝的宝座被道家尊奉的玉皇大帝占取,玉皇大帝在宋、元以后明确成为人们普遍崇拜的上帝。
【祗】又称地,指地神。“征”与“示”古音通假,故常写作“示”。
古人往往把地抵与天神相对并称。《论语·述而》:“谋曰:‘祷尔于上下神框。”《尚书·微子》:“今般民乃镶窃神概之牺栓牲用以容。”皆说明天地在古人心目中是并重的。天神地框是古代宗教祭祀活动中最重要的两大神灵。《史记·封禅书》载原始神话中关于远古帝王封泰山以祭天,禅梁父以祭地的传说,尔后世代相沿,直至清代还保留着祭祀天地神的古制。历代天子都把祭祀天神地当作最为隆重的国家正式典礼,在各类条祀中,唯独它规模最大,仪式最繁,人员最多,花费和开销也最大。
【图腾】原始民族的族徽标志,最早的原始崇拜对象。“图腾”一词来自北美印第安人鄂尔吉布族的方言,后来被西方人类学家所采用。图腾崇拜是氏族制度所特有的宗教形式。其主要特征在相信本氏族同某种动物或植物之间存在超自然的关系,该动物或植物就叫图腾。在中国直到清末才使用这一概念,但图腾崇拜的史实可追溯到史前时期。关于古代中国的图腾,史籍中保留了许多传说,例如南蛮的盘氯狗种传说(《后汉书·南蛮传》),哀牢夷龙种传说(《后汉书·西南夷传》),夜郎竹种传说(《华阳国志·南中志》),闽人的蛇种传说(《说文·闽字》),西羌的耗牛种、白马种、参狼种传说(《后汉书·西羌传》),等等。最动人的要数《后汉书
·南蛮列传》中所载的盘氨狗种传说。盘顿即盘古,是神话传说中的民族始祖和开天辟地的英雄。据说高辛氏时代,由于犬戎的侵暴,高辛帝用
“黄金千错、邑万家、又妻以少女”的重赏征求犬戎吴将军的头。当时高辛帝养有毛色五采狗,叫盘氯。令下,盘氯便衔吴将军的首级来献。高辛帝迫不得已只好将女儿配给盘顿。盘氯得帝女,背她入南山,住在人迹不至。。。。。。。。。。。。。。
礼仪
【祭】或称祭祀。通过礼物享献祈求神灵降福消灾的宗教形式。祭由祭者、祭祀对象和祭祀形式构成。祭祀活动与神灵观念同时产生。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幼稚地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由其自身所具有的意志来控制,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观念。并进而认为各种神灵不仅支配其自身,还支配人间祸福。为了祈求神灵赐福,祈求祖先的阴魂暗中助佑氏族子孙,人们找到了祭祀的办法。祭祀反映了原始初民想把人与人之间关系运用到人与神的沟通中去的朴素幼稚的想法。很多出土古文化遗址都留下了远古时代人们进行祭祀活动的遗迹;甲骨文卜辞和大量先秦史料则保存了有关古代祭祀活动的文字。《诗经》中《大雅》一部分和《领》几乎都是表现各种祭祀的诗篇。原始的祭祀比较简单,也较野蛮,人们用竹木或泥土塑造简单的神灵偶像,或在石岩上画出日月星辰野兽等神灵形象,作为崇拜对象的载体,并在偶像前陈列献与神灵的食物和其它礼物,然后,祭祀者对神灵唱歌(或嚎叫、呐喊)、跳舞,并由主持者祈祷求福。进入文明社会后,祭礼活动和政治活动的关系愈来愈紧密,礼节越来越复杂,祭品越来越丰富,偶像越来越华丽,规模也越来越庞大。
【祀】亦称祭祀(参见【祭】条),指一切享献神灵、祈福灾的宗教礼仪形式。周以后,祀亦用来特指帝王于冬至日在城郊祭天神的正式典礼,叫“祀天”。《史记·封禅书》:“周官曰,冬日至,祀天于南郊,迎长日至。”
祀也释为神位。《礼记·槽弓上》:“吴侵陈,斩祀杀厉。”“斩祀”,指砍下标志神位的树。祭神之所被毁掉,意味着国家彻底灭亡了。然西周以前,国家之间的侵征讨伐并不斩祀鉴庙,因为那时人们认为斩祀嗪庙是衰渎神明的行为。所以《檀弓》又云:“古之侵伐者,不斩祀,不杀厉,不获二毛。”
可见,斩祀鉴庙之风盛行于春秋以后。
【示】原始占星术用语,古人附会日月星辰包含和显示的对人事的暗示。《说文解字》:“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即指此。许慎还从造字的角度分析,示上的两横代表上天,下面的三笔表示日月星。“示”
是人们通过对天体组合运行的观察来了解人事变化的方法。即“示,神事也。”人事的发展变化、人间的福祥灾祸似乎确与日月星辰有某种神秘的联系,且由它们预先现出某些征兆。原始占星术因此而产生。甲骨文中已经常出现日食、月食、日截、新星、出虹、云气等天象的记载,并问是否
“至祸”。《周易》亦云:“天垂象,示吉凶。”古代术士正是通过观察“天象”,来“揭示”其中所隐藏的“凡人”看不见的所谓天神旨意的。【卜】用火灼烤龟甲,从裂缝中取兆象来预测人事的吉凶,亦称占卜。
《说文》谓“卜”有二解:一为剥龟也,象炙龟之形,“卜”即用火去灼烧龟甲,字形上的竖代表龟,横表示手执柴薪去烧灼。一为“象龟兆之纵横也”,即“卜”字象龟甲灼裂后纵横相错的样子。不论取何种解释,卜都是一种炙龟取兆的占术。卜的应用由来已久,“卜”字已在殷城文字中大量出现。卜的方法十分简单,先用墨涂画龟甲,然后用纹火慢慢灼烤到一定程度,甲背上便出现一些纵横交错的裂痕,占卜者即据此附会天神意旨,指示祸福吉凶。占卜在远古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凡进行某种活动之前都要用卜来预测其吉凶。用占卜择定建住宅的基址叫卜宅;用占卜确定养老之地叫卜老;用占卜预测帝王的享用年数叫卜年。此外还有卜名、卜居、卜郊等等。殷周以后,朝廷还设专事占卜的官员,叫卜尹、卜正或卜人。古人认为占卜结果是神的旨意,因十分重视。古籍中大量有关占卜的记载,往往写得十分灵验,自然是史官们有意的附会。
【封禅】帝王祭祀天地的典礼。在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称封;在泰山下梁父山上辟场以祭地,报地之功称禅。《史记·封禅书》载,封禅之礼,始于无怀氏,后历代沿袭。相传古者封泰山禅梁父的帝王有72家,《封禅书》录其姓氏者仅12家。至秦以后封禅正式成为历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国家大典。封禅是崇拜自然神的原始宗教观念的反映。古代帝王自称真命天子,由他们来祭拜天地之神自然是天经地义的,所以有“自古受命帝王,易尝不封禅?”的说法。封禅主要是报天之功,因古代封禅的帝王大都是些成功者,失败的帝王往往不封禅,所谓“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及衰而息”即指此。封禅为帝王所专用,他人不得行使,否则便是“管越”。《封禅书》载,春秋齐祖公称霸后意欲封禅,为管仲所力阻。管仲言封禅者必是真命天子;且必是建功立业者,不但威武强大,而且使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植公自愧地位功德不如,故放弃了封禅之举。我国第一位
。。。。。。。。。